震后的四川是否安全?
十年之中,幾次大的地震,讓外界對四川產生了一種焦慮感。這是一個不大樂觀的信號,影響著四川對外開放的經濟格局。
怎樣釋放焦慮?如何作出“震后的四川依然安全、美麗”的有效回應?僅靠言語組織的宣傳回應稍顯蒼白,如何讓科學技術力量貫穿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始終,成了擺在所有在川科研單位面前的一道繞不開的命題。
可以說,判斷一個地區震后是否安全,建筑是一個首要的指標。這讓建科院,在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中發揮了巨大的技術導力作用。
2009年,“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際,國家決定在位于震中的映秀鎮漩口中學舉行高規格的重大紀念活動。由于漩口中學的震損嚴重,加之震后余震不斷,學校的房屋已非常危險,為保證紀念活動安全、正常舉行,上級部門決定對漩口中學的房屋建筑進行保持震后原貌的應急加固,確保安全。
自然而然,這項任務交到了西部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建筑研究院——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手中。具體由建科院全資子公司、省內最早從事加固特種施工的四川省建筑新技術工程公司負責。
臨危受命,責任重大。當勘察組來到實地時,所見十分震驚:階梯教室、實驗樓坍塌,主體教學樓一側垮塌一側嚴重傾斜,其他房屋結構構件斷裂、錯位、混凝土酥碎、鋼筋屈曲失效......同時,由于加固的目的是保持震后原貌,保證不受余震和次生災害的影響發生二次坍塌,加固的難度非常大,挑戰前所未有。
難題面前,唯創新者勝。在持續攻關和不斷的方案完善下,最終應用了多種穩定和加固的方法對漩口中學震損的房屋進行了損傷原貌固化,為后期將漩口中學建成地震遺址紀念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康定地震過后,康定市教育局將20個加固項目和5個新建項目任務交給華西集團,其中22個項目涉及到教學場所,需利用暑期時間完成,以保證師生的順利開學。
難題來了,回民小學和沙德生古小學均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建筑,抗震性能有限,按常規方法加固會出現多種不利情況。
怎么辦?院設計二所的同志回憶說,我們沒有退縮,而是主動尋求解決辦法,通過方案比較,創新性地提出運用抗震加固新技術——抗震性能設計的方法。通過采用防屈曲支撐及耗能剪力墻等抗震減震新技術,既解決了建筑加固設計難題,又大幅度減少了施工量及施工周期,項目最終順利完成。
憑著專業的態度和技術,設計二所的技術專家白天在康定的各個鄉鎮踏勘現場、收集資料,晚上開會,與后方專家一起磋商,采取循環流水線的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出圖效率。二十多天之內,所有項目施工圖分三個批次全部移交,為集團全面完成康定學校加固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7年3月,由建科院主編的《四川省震后建筑安全性應急評估技術規程》(以下簡稱《規程》)發布實施,需要一提的是,關于地震災后房屋的應急評估,目前尚無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規程》的發布,為統一和規范地震應急期內震后建筑的應急評估提供了科學依據。
同年8月,九寨溝地震爆發,18日,院總工程師吳體作為省減災委專家組成員一同前往災區,協助開展災損評估工作。而這次地震災后房屋建筑的應急評估工作,恰恰是按照建科院主編的《規程》展開的。參加評估的單位均反映,《規程》指導性強、可操作性好、工作速度快,按其指導和要求開展的震后房屋安全性應急評估工作為保障災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盡快妥善安置災民、恢復正常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應對未來隨時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通過發揮主導作用,聯合其他科研院所和高校組織開展相關研討會對促進全行業的技術提升非常重要。建科院就是其中一個主導者。在紀念蘆山地震三周年之際,建科院積極聯合四川省勘察設計協會抗震防災分會、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共同主辦“四川省抗震防災年會暨紀念蘆山地震三周年學術研討會”,總結2015年來尼泊爾、臺灣、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地震的成因及震源機制和震害情況,以便更好開展日后的抗震防災工作。多名專家學者在會上發言、交流,對促進和提升四川抗震防災減災綜合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說,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要通過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十年抗震救災中,建科院主動擔當,迎難而上,用問題倒逼創新,解決了一系列建筑方面的“疑難雜癥”,用技術“讓四川依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