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日,四川省建科院工程測試所對我院科技樓副樓進行了基于動力測試技術的隔震建筑初位移測試試驗并圓滿完成。華西集團總工程師陳躍熙、集團工會副主席李曉婷及我院各級領導參加并觀看了試驗全過程,并對后續研究工作提出了要求及指導意見。
近年來,隨著隔震分析理論的完善,結構隔震技術得到飛速發展且廣泛運用。尤其在我國高烈度地震區,采用隔震技術的建設項目占新建項目的比重日益增加,且在既有建筑及歷史建筑的加固改造項目中,隔震技術亦表現出顯著經濟性。然而目前實際隔震結構能否滿足預定減隔震目標尚缺乏合理有效的測試手段,使得工程師難以準確地認識并把控結構的實際隔震性能。為此我院展開相應研究,基于結構動力測試技術提出采用境激勵法及初位移法探究隔震建筑與非隔震建筑的動力特性差異,并測試隔震建筑的實際減隔震效果。
在試驗前工程測試所展開了大量且充分的研究準備工作。在張瀑副院長及賴偉所長的帶頭和指導下,我院科研人員對于影響試驗結果的關鍵因素,如測試系統方案、預加初始位移大小、加載速率控制方法及卸載后隔震支座的復位性能等問題進行了多次分析及論證以確定最優試驗方法及方案。
此次測試試驗采用由多通道動態應變采集器,磁電式速度傳感器,動態位移傳感計,分析識別軟件及計算機等設備組成的動力測試系統。同時根據科技樓副樓現場情況,在隔震層的上支墩與擋墻之間布置液壓千斤頂,使用液壓加載系統對結構施加水平推力使隔震層發生所需水平初始位移。在達到所需初位移后,通過卸載裝置瞬時同步卸載使結構產生自由振動,利用工程振動的反演理論,通過提取線性模態參數,即可測定隔震建筑的結構動力特性,通過分析進而得到隔震結構實際隔震性能。
隔震技術現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己趨于成熟,但目前僅依靠對橡膠支座或阻尼器等單個減隔震產品的檢驗和減隔震施工質量的現場控制已不能完全回答建設單位對建筑隔震性能是否符合設防目標要求的疑問。通過此次試驗及后續研究的開展我院擬提出一套基于結構動力測試技術的隔震建筑隔震性能的測試方法,這將有助于我單位科研人員技術力量的提升,利于我單位打造集減隔震技術咨詢服務、減隔震產品生產及銷售、減隔震施工技術指導和減隔震建筑后期運行維護等一系列完整的、成熟的技術服務鏈。
華西集團總工程師陳躍熙現場指導試驗
華西集團工會副主席李曉婷現場指導試驗
位移傳感器示意圖
水平加載裝置示意圖

測試實驗圓滿完成